固本強基 勇立潮頭|以高質量發展夯實“共同富?!奔业?br />
|
|
|
|
在全市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先行市的當下,黃沙村堅持在盤活資產、發展產業方面下功夫,因地制宜,著眼長遠,遵循“有什么,用什么;缺什么,補什么;需什么,強什么”的行動指南,探索出“三摸清、三補齊、三提升”的工作機制。近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均達到110萬元左右,為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能級、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、實現共同富裕繪就了令人期待的藍圖。 一、摸清底數、精準施策,厚植經濟發展“聚合力” “摸清底數”是科學決策的前提,我們通過“網格化管理、組團式服務”這項老牌經驗整理出黃沙家底“一本賬”。摸清基層組織,強化黨建引領。以2020年“兩委”班子換屆選舉為契機,掌握村級班子現狀、干部威信和重點人選,選拔政治素質好、“雙帶”能力強、熱心為村民服務的村干部進入村級班子,順利實現年齡、學歷“一降一升”。摸清資源資產,強化質量效益。盤點村內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,沙灘、農田、綠化等生態資源,建立資產數據庫,做到有臺賬、有人管、有效益。探索實施“垃圾積分兌換”等新機制,大力發展田園觀光農業,實現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高度統一,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要素保障。摸清產業底數,強化動力支撐。瞄準發展為第一要務,全面摸清村級產業底數。選準文旅新業態作為主導產業,優化結構、科學布局,孵化出“幾靜”咖啡等網紅店。打造“陽光聽音”網格團隊,走村入戶對新業態從業村民經營情況進行摸底,共同商議“你點單、我捕撈”漁業電商新模式、村級自籌資金參與產業發展等議題。 二、補齊短板、補強弱項,筑牢基礎堡壘“添動力” 一個水桶能裝多少水,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。我們外借“智腦”,內練“苦功”,為發展擦亮底色。補齊設施短板,夯實建設基礎。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00余萬元,其中自籌100多萬,對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水、電、路、訊、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,倒排工期,壓緊壓實責任。2019年“吾里鄉”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成,5萬多只“孝心包子”銷售一空;2021年海濱籃球場建成,既滿足村民體育鍛煉需求,又成為游客新一處打卡點。補齊產業短板,提升發展層次。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,黨員老大帶頭減船轉產。改變單一發展模式,投資900萬元打造兩艘玻璃鋼質新型材料休閑漁艇,投入80萬元在漁家樂碼頭新建海鮮餐廳,因地制宜發展“黃沙綠洲”田園綜合觀光、休閑漁業體驗、黨建研學旅游,預計未來能為村集體每年多帶來30余萬元的經營性收入。補齊人才短板,增添新生活力。以“用人導向+回村意向”雙達成為原則,“回引”思路活、資源廣的外出務工致富能人返鄉創業,青年黨員楊帆就受到鄉情感召,回鄉開辦“極宿”,同時擔任村黨總支委員。 三、先鋒領頭、探索提升,激活增長動能“強實力” 共同富裕是系統工程,只有整體推動,才能實現全面富裕。重視隊伍素質提升,實施帶頭人隊伍優化提升三年行動,采取“走出去”“請進來”“本地訓”等措施,實現村干部培訓全覆蓋。利用道地會、現場觀摩等方式,因地因時抓好漁家樂、觀光農業從業人員培訓,著力構建一支有文化、懂技術、善經營、會管理的新型漁農民隊伍,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。重視經濟質效提升。依托“紅色研學”游線,煥發黨立方、1921咖啡館、黨建地圖等紅色陣地新活力,為村民提供村級線路助教崗位5個,增加創收渠道?!皢拘选睗O農村閑置農房,在村中心街附近收儲6套房子,由村集體統一整合發展美術館、文創基地等獲取收益。逐年降低非必要開支,增加提留比例,2021年村集體經濟通過理財到賬利息就高達幾十萬。重視鄉風文明提升,圍繞“垃圾分類”推行、村規民約制定、清廉村居建設,系統倡導文明新風尚,亂丟亂棄、隨地吐痰、大聲爭吵的現象少了,鄰里互助、文明勸導、志愿服務的場景多了。黃沙村也先后獲得全國民主法治村、全國文明村、全國敬老村等多項國家級榮譽。 黃沙1307名村民的未來與我們有關。我們黃沙村全體干部將始終保持一股韌勁,干在當下,干在實處,在鄉村振興、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跨步前行,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上展現黃沙作為。 |
|
【打印本頁】【關閉窗口】 |
|
|